山西科技新闻网 > 科学文化 > 正文

传承孝道与慎终追远

2025-04-03 山西科技新闻网

  人生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从呱呱坠地到生命终结,恰似途经人间的过客。生命如晨曦的露珠,短暂而璀璨;死亡是必然的归宿,亦是旅程的终点。正因如此,珍惜这场没有返程的旅行,让人生如诗般美好而绚丽,才不枉这短暂的驻足。

  当我们降临人间,人生的长卷便徐徐展开,直至归于永恒的沉寂。而在这趟旅途中,你我皆是“路过”人间的行者。沿途风光无限,四季更迭轮转,然而无论风景如何绚烂,终需直面坎坷与离别。人生从幼年蹒跚学步,到青壮年披荆斩棘,再到暮年驻足回望,每一步都镌刻着时光的纹路。

  我们邂逅亲人,父母之恩重若山岳,手足之情深如江海,夫妻执手相守,儿女承欢膝下,挚友肝胆相照……这些羁绊与命运交织,共同勾勒出生命的画卷。他们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是人生旅程中每一段故事的见证者。

  生者以盛大庆典迎接新生,谓之“喜”;逝者以庄重仪轨告别尘世,谓之“悲”。殡葬不仅是逝者入土为安的最终归宿,更是生者寄托哀思的精神港湾。它既是对亡者的尊重,也是生者情感得以宣泄、悲痛得以缓释的仪式。

  在晋中地区的乡村,殡葬习俗承载着古老的文化。村中有人离世,邻里会自发组成治丧队伍。逝者初终时,需将其从炕上移至地面;次日入殓后停放灵棚。停灵时间依逝者年龄而定:通常少亡者停灵三日,而高寿者则停五至九日。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生者有足够的时间告别,让亲人逐渐接受现实,从悲痛中缓和过来,避免因骤然失去至亲而情绪失控。

  民间信仰认为人有 "三魂七魄"。逝者入土后,需通过特定仪式送别神魂:"七七祭" 逐次送走七魄,每七为一期,共四十九天;"三周年祭" 则分年送别三魂。完成这些仪式,意味着逝者的神魂已彻底脱离尘世。这种生命观将人体比作 "硬件" 与 "软件" 的结合体,肉体如计算机硬件,神魂则似运行其中的程序。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至关重要。古时,父母亡故后,子女需守孝三年。孝子在此期间不参加喜庆活动,亦不拜访亲戚。过年时,家中的春联颜色亦有讲究——第一年用黄色,象征哀思;第二年换成蓝色,寓意哀期渐过;至第三年,方可改用红色,意味着孝期结束,生活恢复如常。

  2009 年,享年94岁的父亲辞世后,母亲每年在‘七七祭’时仍会吟诵民间流传的《七七歌》:"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肉火烧,四七角角五脱(土月饼),六七饼饼七七消。" 这首民谣既体现了祭祀仪轨,又暗含对生者的体恤 —— 第七个七日无需再祭,让哀思有所停歇。

  清明与十月初一作为传统祭祀节日,承载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子孙上坟时,需清理坟茔、添培新土、供奉祭品、焚烧纸钱。因故无法返乡者,则会在十字路口设祭,让纸灰乘着春风飘向远方的祖坟。这些仪式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孝道精神的传承。

  家中老者堪称珍宝,他们不仅是生活智慧的化身,更是孝道传承的纽带。

  母亲今年已95岁高龄。早些年,她还能提着一桶25斤的农夫山泉水,从步梯提上二楼,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每逢清明、十月初一,仍坚持亲自备好香烛、纸扎、祭品,带着我们去上坟。

  中华民族五千年丧葬礼俗虽历经变迁,但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始终未变。孝道不仅是家庭和睦的基石,更是社会和谐的纽带。一个人若能在家庭中践行孝道,让亲人感受到温暖安宁,便是对生命最深刻的诠释。

  孝是立身之本。是生命更高的含义。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这句话强调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这是对生命归宿的诠释。(开阳君)

编辑:周大为

热点新闻
  • 1 史上最新最全的五台山旅游攻略
  • 2 2021年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隆...
  • 3 忻州五台山机场 带您走近“世界的五...
  • 4 五台山景区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
  • 5 五台山精品景点寺庙
  • 6 五台山开展建筑消防设施规范现场教...
  • 7 康熙皇帝逸事
  • 8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9 王黎明就五台山景区新入山收费站选...
  • 10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