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牛体系副首席张元庆、产业经济岗位专家赵晓强
奶业作为畜牧业中饲养周期最长、集约化程度最高、产业协作要求最苛刻的产业,近2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官方数据,国内生鲜乳价格已连续30个月同比下跌,而山西作为全国10个奶牛主产省份之一,监测数据显示,生鲜乳收购价格已经持续32个月下跌,下跌持续时间是近10年来最长的一次。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奶牛养殖场户的盈利状况,也对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威胁。
一、山西省奶业基本情况
1、总体情况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全国生鲜乳收购均价3.84元/kg,较2022年(4.16元/kg)和2021年均价(4.29元/kg)分别下跌7.7%和10.5%,出现了30个月奶业连续下跌的情况。2024年5月,全国平均奶价跌至3.34元/公斤,公斤奶利润首次为负,行业亏损面超过80%。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9月全国10个主产省的平均奶价为3.14元/kg,比前一周下跌0.9%,同比下跌16.5%。
与全国相比,山西省2023年规模奶牛场的生鲜乳收购均价3.36元/kg,是全国均价的87.5%,较2022年(3.90元/kg)下跌13.8%,出现了32月的持续下跌。
2、养殖场及存栏情况
根据2023年度山西省畜禽年报,2023年度奶牛存栏同比下降1.6%(38.2万头)。其动态变化情况根据规模场监测数据,奶牛存栏数量呈基本稳定态势状态;而据全省奶站的监测数据显示,养殖场户数量自2022年以来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奶牛养殖存栏数量呈现稳定态势。
3、奶产量及收购情况
根据2023年度山西省畜禽年报,2023年度全省生牛奶的产量同比增加3%(147.1万吨)。据规模奶牛场监测数据显示,全省牛奶产量基本稳定,在2022年度呈现先上升随后略下降的态势,2023年度除3至4月份短暂上升后均呈现小量下降态势,2024年度呈现波动趋势;据全省奶站监测数据显示,2022与2023年度产奶量波动趋势相同,2024年度呈现平稳上升。
据全省规模奶牛场生鲜乳拒收奶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度,全年无拒收情况,2023年度则呈现波动状况,以9月份拒收最多,2024年度则呈现线性上升的趋势。从奶站的监测数据显示,拒收情况与规模养殖场相似,呈季节性波动,但拒收数量更大,2022年即开始拒收,尤以2023年最严重。
4、公斤奶成本
全省规模奶牛场监测数据显示,公斤奶生产全成本2023年度平均为3.39元/kg,与2022年度(3.48元/kg)基本持平,尤以2023年度10-12月逐步下降,2024年度前8个月,平均公斤奶全成本平均为3.07元/kg;公斤奶饲料成本2023年度平均为2.62元/kg,与2022年度的(2.70元/kg)基本持平,2024年度前8个月为2.31元/kg。成本趋势基本相同。
5、情况分析
根据以上基本数据分析,山西省作为全国10个奶牛主产省之一,其奶价下跌情况与全国保持一致。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点特征:a.奶牛存栏规模稳中略有下降,养殖小户退出较多而规模场数量仍然稳定;b.产奶量相对稳定但公斤奶成本今年以来下降明显,养殖场自我调整能力增强;c.养殖场亏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受奶价不断下降影响,另一方面受不断升级的限购影响更甚。
二、价格连续下跌的原因分析
结合全国形势和山西省内实际情况,收奶规格越来越苛刻、收奶量越来越少、收购价格也越来越低是当下很多牧场主共同遇到的问题。山西省生鲜乳的出口基本依赖全国知名乳企,因此,与国内价格连续下跌的成因一致,乳品消费市场疲弱、原奶供应过剩、供需平衡被打破是导致近段时间原奶价格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
1、消费疲软: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信心,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对乳制品的需求减弱,进一步抑制了乳品消费的增长,部分品类销售甚至出现下降。2011年至2021年,我国人均奶类表观消费量保持每年1 kg多的增幅。从2022年开始,乳制品市场陷入低迷,人均奶类消费量反常下降。同时,近些年来的婴幼儿出生人口逐年下降,进一步促进了原料奶消费的下降。
2、原奶供应过剩:尽管十余年来中国乳业经历了多轮的调整,但整体奶牛存栏数量相对稳中有增,而奶牛平均单产快速提升,尤其以大型乳企发展速度较快为典型特征,使得原奶供应量增加。从山西省来看,奶牛存栏数量稳定在38万头左右,而平均单产已经从前十年的5吨提升到了目前的10吨左右,原料奶供应相对过剩。同时,部分乳企和食品企业选择使用进口乳制品作为原料,2023年中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327.19万吨,折合成生乳,约在1600万吨至1800万吨,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原奶的过剩局面。
3、供需失衡:由于前期奶牛养殖规模化率的提高,牛奶产量大幅增加,疫情过后对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冲击,导致乳制品需求大幅下滑,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出现。2023年全国牛奶产量同比增长6.7%,奶牛养殖规模化率继续提高,但全国人均奶类消费较上年下降1.7 kg。
三、对策
2024年上半年,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政策、奶牛养殖企业也作出了适度调整,以应对奶业市场面临的供需失衡、价格下跌和消费需求放缓等严峻挑战,然而,奶价与成本倒挂,奶农亏损的严重局面仍然不容乐观,拟提出以下对策。
1、进一步压缩产能与调整结构:进一步压缩奶牛产能,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奶牛进行定期的生产性能评估,识别出低效、低产和健康状况不佳的奶牛,并及时淘汰。加强科学研发与技术推广,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养殖效率与质量,从而促进奶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奶牛养殖的扶持,做好短期政策调整和产业素质提升的长期引导。出台奶价保险、奶价收储等政策,设立专项贷款和风险补偿基金,降低奶牛养殖业和乳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成本、风险和负担,支持技术升级与设备改造。加大对奶业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遗传育种和饲养营养等方面的技术突破,提高奶牛单产和乳制品的品质,使得奶牛养殖业和乳产品加工企业健康发展。
3、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奶牛场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签订详细的购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透明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奶牛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确保乳产品加工企业有稳定的优质奶源供应,从而形成紧密的供应链体系,实现共赢发展,使得利益最大化。
4、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优势乳企:随着大中乳企渠道不断下沉、进口乳制品压力不断凸显,山西区域乳企生存环境被挤压,然而,在此轮的价格持续下行压力下,山西地方乳企凭借其建立起的明确产品认知和品牌价值、形象,带动了一批奶牛养殖场坚挺生存。因此,助力发展壮大凸显地域特色、打造产地品牌的山西优势乳企,一方面可以使得区域消费者享受到山西作为主要奶源区的新鲜新鲜健康营养奶源,另一方面也使得当地奶牛养殖企业在全国乳企的奶价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是助力奶业振兴的新思路。
5、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的行业诚信体系,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制定、完善和更新行业标准,确保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提高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重视人才培养与交流,加强奶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促进乳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奶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编辑:周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