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化渣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碳量较高的气化细渣。据统计,我国煤气化渣的年排放量已超过6000万吨,且利用率较低。对煤气化渣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现代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现代煤化工全行业清洁、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围绕这一重大课题,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建成进行了多年跟踪研发,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推进我省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发展,助力实现2030碳排放峰值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结识了很多有抱负有理想的同学,促使我不断的提升打磨自己,渴望变得更优秀。”“都说我们研究组对作息时间要求特别严格,其实不然,是王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让我们也丝毫不敢懈怠。”,这是学生及同事对王建成的中肯评价。 身为学校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在为科研工作把舵之余,他还要主持实验室其他各项细碎的事务。尤其他接手实验室工作初期,正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评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建设和横向项目对接落地等关乎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前途的重大事宜悬而未定之时。因为工作繁重,那段时间他无法抽出精力照顾家庭,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在学校实验室间来回奔波。 他的辛苦付出终究换来回报,在王建成的带领下,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工作评估中取得了地方院校第一名、评估结果为优秀,进一步提升了平台含金量和凝聚力。同时王建成还促成了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建设工作,让太原理工大学实现了国家级实验室零的突破。 在他看来,尽管经历了这么多,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但是自己和重点实验室都仍然非常“年轻”。他说:“成绩永远是过去的,不管多么辉煌,未来仍需披星戴月地前行。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积累,久久为功,才能不断续写辉煌,为学校赢得更多荣誉,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为此,在他担任实验室负责人以来,每年山西省科技活动周期间,他都会亲自部署开展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安排专门人员接待参观者,通过展板、影像和学术报告等形式介绍实验室的建设背景及历程、学科科学发展前沿及发展趋势、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情况,以更多、更好、更新的科技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活动期间,实验室年均接待不同单位的师生及社会公众近800人。通过与科技专家、实验室“零距离”接触,参与者对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营造出一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关注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2020年实验室还因科技活动周活动受到了科技部的嘉奖。 王建成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未来他将继续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在科教领域将通过“四维一体”培养,科教和产教融合,积极开展本科、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改革,构建以产学研用为支撑的大平台、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育人体系,继而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服务行业素质高的国家一流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