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热点 > 正文

肩负时代责任 推进煤化工产业绿色变革——记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建成

2023-11-07 山西科协

     煤气化渣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碳量较高的气化细渣。据统计,我国煤气化渣的年排放量已超过6000万吨,且利用率较低。对煤气化渣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现代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现代煤化工全行业清洁、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围绕这一重大课题,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建成进行了多年跟踪研发,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推进我省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发展,助力实现2030碳排放峰值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扎根一线 让成果深度赋能生产前沿
     去年9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在太原召开“大规模煤气化渣碳灰分离关键装备与技术及分选炭资源化利用”科技成果鉴定会。经过鉴定委员会评审后认为,该成果具有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等特点,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完成此次成果研发的人就是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建成教授。
作为煤气化渣清洁利用领域专家,近年来王建成围绕环境治理材料制备、气体净化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是具有极高转化价值的产业化技术成果,之所以有如此成绩,源于王建成对科技成果转化近乎偏执的追求。
     王建成常说:“科研成果不能只写在纸上,更要面向社会需求,只有将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才能体现出它的最大价值。”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王建成带领团队以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成果不断向着实际生产靠拢。他深知,要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企业是重点,只有把握住企业的实际诉求,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研究产业化。因此,近年来他时常奔波于各个企业之间,及时了解掌握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从企业真实诉求中凝练研究课题。像“大规模煤气化渣碳灰分离关键装备与技术及分选炭资源化利用”项目就是根据企业实际产业需求开发的课题。前期调研中王建成就发现,作为现代煤化工的前端支柱产业的煤气化工艺,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在于气化细渣的碳灰分离,但是当时国内厂家并没有完整的大规模碳灰分离设备,于是他决定进行气化细渣中碳灰的分离富集技术研究。  
     在这过程中,王建成组建了技术团队,从基础研究出发,分析当下气化细渣工业分离技术难点,通过在实验室中一点点地改进、完善生产技术,不断地精简优化生产流程,待初期技术验证完成后,他将实验搬回到车间内,继续进行中试验证及商业化生产流程,最终达到了分选炭产品烧失量>80%,固定碳含量>75%,高灰产品烧失量<5%的技术指标,有效解决了气化渣碳灰高效分离工业难题。
在实验圆满成功后,王建成带着成果跑遍了全国各地,与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进行接洽,商讨推广大规模生产事宜。最终该成果被榆林“煤气化渣多物理场碳灰分离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及“万吨级气化渣分选炭制备活性焦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项目中所采用,实现了气化灰渣由“固废”向“原料”转变,为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项目本身也成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经典案例。
心无旁骛 推动实验室实现新突破
     在科研领域,王建成总是身先士卒,时刻冲在科研、生产前线。在学校工作中,他依旧保持着这种严谨、勤奋作风。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结识了很多有抱负有理想的同学,促使我不断的提升打磨自己,渴望变得更优秀。”“都说我们研究组对作息时间要求特别严格,其实不然,是王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让我们也丝毫不敢懈怠。”,这是学生及同事对王建成的中肯评价。

     身为学校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在为科研工作把舵之余,他还要主持实验室其他各项细碎的事务。尤其他接手实验室工作初期,正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评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建设和横向项目对接落地等关乎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前途的重大事宜悬而未定之时。因为工作繁重,那段时间他无法抽出精力照顾家庭,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在学校实验室间来回奔波。

     他的辛苦付出终究换来回报,在王建成的带领下,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工作评估中取得了地方院校第一名、评估结果为优秀,进一步提升了平台含金量和凝聚力。同时王建成还促成了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建设工作,让太原理工大学实现了国家级实验室零的突破。

     在他看来,尽管经历了这么多,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但是自己和重点实验室都仍然非常“年轻”。他说:“成绩永远是过去的,不管多么辉煌,未来仍需披星戴月地前行。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积累,久久为功,才能不断续写辉煌,为学校赢得更多荣誉,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牢记责任 勇担科技工作者科普使命
     “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并非一句口号。对王建成来说,除了带领团队完成相关实验课题,为学生传播科学知识,还可借助更加广泛的科普活动,将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这样就能为社会发展赋予不竭动力。

     为此,在他担任实验室负责人以来,每年山西省科技活动周期间,他都会亲自部署开展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安排专门人员接待参观者,通过展板、影像和学术报告等形式介绍实验室的建设背景及历程、学科科学发展前沿及发展趋势、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情况,以更多、更好、更新的科技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活动期间,实验室年均接待不同单位的师生及社会公众近800人。通过与科技专家、实验室“零距离”接触,参与者对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营造出一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关注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2020年实验室还因科技活动周活动受到了科技部的嘉奖。

     王建成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未来他将继续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在科教领域将通过“四维一体”培养,科教和产教融合,积极开展本科、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改革,构建以产学研用为支撑的大平台、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育人体系,继而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服务行业素质高的国家一流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张钰

热点新闻
  • 1 史上最新最全的五台山旅游攻略
  • 2 2021年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隆...
  • 3 忻州五台山机场 带您走近“世界的五...
  • 4 五台山景区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
  • 5 五台山精品景点寺庙
  • 6 康熙皇帝逸事
  • 7 五台山开展建筑消防设施规范现场教...
  • 8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9 王黎明就五台山景区新入山收费站选...
  • 10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