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李婧凭借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以认真求实的态度对待学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最好。在学习方面,她说:“平时课堂积累很重要,像高数还有物理学习很难,所以除了老师讲的,自己在课外也要学会钻研。”她用自己的方法培养思维理解能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由于成绩优异,大学时她三次获综合素质一等奖学金,还获得了范瑞生校友一、二等奖学金以及航天公益三等奖学金等。 读研究生时期,李婧更是凭借着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在学术领域屡创佳绩。2020年,年纪轻轻的她就斩获了中国材料大会卓越奖,成就了行业内的一段佳话。 得益于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李婧毕业后很快就收到了南方科技大学的邀请,到校担任研究助教教授一职,并在科研及教学两个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评价。直到去年,她又通过人才引进入职太原科技大学,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多年来,李婧主要从事增材制造成型技术与理论研究,这些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材料学基础、丰富的显微表征和理论模拟经验以及独立开展研究的创新能力,尤其要对生产工艺有全面了解。 为了掌握金属增材制造技艺,李婧常年浸泡在车间里,蹲守在机器旁,紧盯每个生产环节。与普通生产不同,增材制造过程中有大量金属构件需要搬运,供给粉末、清粉阶段还有粉末爆炸的风险。面对困难,她没有丝毫退缩,而是靠着毅力和耐心一点点地去学习、尝试,尽力吃透每一个生产流程。经过多年磨砺与沉淀,李婧在增材制造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其后续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李婧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山西省引进优秀博士启动基金1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广东省青年人才项目1项等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她先后参与完成了深圳市科创委重大专项、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快速支持项目、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国防973)子课题、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余项,获得了中国材料大会卓越青年学者奖、中国有色金属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等奖励。 教学中,李婧延续了做科研时的专业、严谨态度,为学生带来前沿理论同时,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她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并亲自操作示范增材制造工艺,学生现场学习并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理论分析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让她广受学生的敬爱和喜爱。李婧也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所做所想,以便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 在李婧看来,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都有不同。身为导师,应该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才能帮助孩子们拓宽成长成才的道路。在她的学生中,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小玲。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小玲常常感到自卑和无助,这种心态甚至影响到了学习。李婧很快就注意到了小玲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于是主动帮助小玲改变心态,鼓励她参加一些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提供机会让她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最终,小玲走出了心理阴霾,学习成绩也一路飙升。 像小玲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面对他们,李婧总能够及时察觉并建立沟通,并且以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她这种温雅、细致的教学风格广受学生赞许和认可,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融洽,教学整体质量也得以提升。
责任编辑: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