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杂交优势的利用是二十世纪生命科学界最伟大的发明,经过选配的两个优良遗传亲本组成不同的动植物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更优越。”在定襄县杂交谷子高产示范田,山西省定襄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站长于爱军蹲在田间,一边认真地观察杂交谷子的生长情况一边对记者说。
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在热爱的行业里深耕细作,他满身泥泞,却深受群众欢迎;他皮肤黝黑,却怀揣爱农村爱农业的赤诚初心,倾尽半生只为科研助农。
定襄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在产业发展中由于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获得信息渠道少,于爱军每年都要参加全国各类种子展销会。时针拨回2003年,在陕西杨凌农作物双交会上,于爱军认识了“张杂谷种子”,之后带回定襄县原种场试验田开始试验,因其拥有独特的抗旱、抗病、耐脊、高产等特点,从2003年的3亩试验田到2015年的3.5万亩,现在已稳定在每年3万亩左右。期间,他与山西农大、科研院所协作试验,总结出了一些成熟的杂交谷子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和谷子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使张杂谷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从原来的亩产200公斤提高到亩产400公斤,促进了当地谷子产量的提高。 多年以来,于爱军不断引进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研究,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新品种,再组装配套其他种植技术,形成了新品种高产优质集成栽培技术体系,如此先后推广新型农作物百余种。 求真务实 田间地头传技于民 每到谷子生长的重要节点,于爱军必定亲自去田间,一待就是一整天,手把手教学生做科研,很多学生说在田里都跟不上于老师的步伐。这种学农爱农、把成果留在田里的科学精神是他科研不断有重要产出的基础,也是他培养优秀学生的法宝。 从2017年开始,于爱军累计带领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50余名研究生在合作社谷子试验基地从事谷子科研实践活动。他将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试验与推广、创新与服务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科研人员和学生长期扎根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2021年,定襄县治海杂谷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命名为山西定襄谷子“科技小院”,于爱军大力完善科技小院建设方案,巩固合作社、大学、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技小院让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探寻科技支农,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情系农民 一片丹心助农增收 在26年的农技推广中,于爱军广泛开展试验示范,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实施粮油高产创建等农业项目建设为契机,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贡献率。发展以杂交谷子种植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促进当地粮食产量提高、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年推广面积达到万亩,亩均增产节支增收500元以上,为发展全县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杂粮产业振兴、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现在张杂谷已成为定襄县丘陵旱坡地的高收田,平川不保浇地的高产田,成为全县小杂粮乃至粮食作物生产的一大亮点。 这些年来,于爱军虚心好学,善于总结,练就了过硬的农业专业技术技能,成为科技攻关的排头兵。他凭借扎实的作风和专业的技术,2015年被选为山西省杂粮学会理事,同时被山西农大创业学院聘为创业导师,2016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8年被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聘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2019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021年当选定襄县十三届政协常委、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2022年被定襄县工会选为“定襄工匠”,2023年获山西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从青春弱冠到渐生华发,于爱军把人生最美的年华献给了平凡而又艰苦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年来的农业岗位历练,让他从一名普通农技人员,成长为一名农业战线的科研骨干,从一名“雏雁”成长为农业发展的“领头雁”,他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基层农业干部的崇高情怀。
责任编辑: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