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知识聚变+创新裂变”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2025-05-21 科技日报

    办学仅40余年,累计培养了100多名高层次人才,以及70余名上市公司、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实控人……作为浙江大学的王牌学院,竺可桢学院缘何能够成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摇篮?

  5月13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吴维东介绍,学院以“知识聚变”重构教育生态,以“创新裂变”释放人才势能,构建了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魄力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创新培养方案

  竺可桢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浙江大学于1984年成立的混合班。在对拔尖人才实施“特别培养”方面,该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

  竺可桢学院始终将创新基因的培育深度融入拔尖人才培养全周期,持续激发“知识聚变”力量,引导青年学子勇攀科学高峰、实现创新突破。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构建“基础强化、前沿交叉、专业创新”三维课程体系,以基础课程筑牢根基,用交叉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借专业课程激发前沿探索。目前,学院累计建设141门荣誉系列课程。

  正如1992届混合班毕业生、长征八号总设计师宋征宇所言,本科打下的数理基础是他宝贵的财富。

  学院还创新升级了全员导师制,邀请了来自全校39个院系的1300余名导师组成“黄金导师阵容”,并设立“教授学术小组”,构建“思想引领—灵感激发—探索研究—科创实践”的培养模式。

  此外,学院率先试点“3+1+X”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各平台本博贯通培养班级覆盖率达到100%。这一模式鼓励学生在名师指导下尽早进入重大平台,开展长周期培养,投身交叉领域研究。

  2004届混合班毕业生、浙江创邻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晨坦言,跨界思维碰撞为其打开创新视野,学科交叉成为他创新突破的“催化剂”。

  学院还推行“一生一案”培养方案,支持学生自主选专业,师生共同定制课程与科研计划。学院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分层分类科研实训体系,通过“揭榜挂帅”“自由探索”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实践平台。

  建设特色班级

  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薛耀,在该学院首次接触到跨学科创业孵化体系。毕业后,他远赴德国求学和工作了10年,最终,选择回国创业。

  “在竺可桢学院,我接受到了最好的创新创业教育。”薛耀说。

  1994年,竺可桢学院创立了工程教育高级班(ACEE)。该班级以“重基础、重交叉、重创造”为核心理念,每年从全校理工科平台择优选拔50名学子。其“工科+管理”的复合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技术洞察与商业思维双重能力;同时,国际顶尖实验室的科研训练,也为学生突破创新、筑牢学术根基提供有力支持。

  吴维东介绍,ACEE的毕业生展现出鲜明的硬科技创新特质,他们所创办的企业广泛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尖端赛道,覆盖自适应机器人、光量子计算等行业前沿。例如,非夕科技创始人王世全,鲲游光电创始人林涛均是ACEE毕业生。

  1999年,竺可桢学院创办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这是该院培养引领科技革命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与领导者的另一片沃土。

  ITP构建了“X专业+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复合型培养模式,每年从全校非管理类大二学生中选拔50人。这种跨专业选拔机制,使得学生既能深耕前沿技术,又能驾驭商业逻辑,成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历经26年积淀,ITP已培养超过1000名优秀毕业生,学生毕业五年创业成功率超20%,如今已获得“中国创业第一班”的美誉。

  薛耀正是ITP班的毕业生,其团队主要从事外周神经调控、迷走神经调控产品和技术开发,解决疼痛和睡眠领域的可穿戴神经调控AI硬件问题。其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公司也获得了数轮融资。另外,2011届毕业生杨泱借鉴创新方法论创办了屋里咖啡,用互联网思维重构咖啡产业链。

  吴维东表示,学院将持续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打造“双创”育人生态,鼓励学生将所知所学转化为实用实干,以学科融合的“聚力”和实践应用的“动力”形成创新创业的“合力”,让“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记者 江 耘

责任编辑:张钰

热点新闻
  • 1 史上最新最全的五台山旅游攻略
  • 2 2021年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隆...
  • 3 忻州五台山机场 带您走近“世界的五...
  • 4 五台山景区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
  • 5 五台山精品景点寺庙
  • 6 五台山开展建筑消防设施规范现场教...
  • 7 康熙皇帝逸事
  • 8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9 王黎明就五台山景区新入山收费站选...
  • 10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