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人才同频共振,人才与城市共赴未来。7月23日至28日,以“广纳英才·智汇大同”为主题的“大同人才周”系列活动举行,来自98所高校的568名优秀学子相约大同,读历史、探产业、求发展,开启一场“城”与“才”的双向奔赴。
筑巢引凤
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郦道元在这里出生成长,李白游悬空寺题词“壮观”,徐霞客在此留下《游恒山日记》的千古名篇……大同自古就有礼遇人才的传统,很多名人贤士都曾在大同留下足迹。
如今,568名优秀学子奔赴这座城,大同再度拿出最高礼遇,用心为学子们描绘出一幅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宏伟蓝图。
亮点频频的活动策划、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10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为人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有力推动创新融合,促进人才交流合作。
7月24日举办的双洽双选会,是活动的重头戏。大同大学体育馆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131家单位共计提供岗位2514个。当日,求职人数达1500余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1082人次,在大同与“心动的offer”双向奔赴。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温越笑着说:“在大同,我不仅感受到了城市的发展活力,还感受到了这里对人才的关爱和尊重,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在这里开启我的职业生涯了。”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为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大同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引育,出台了强化人才激励、创优人才生态“双十六条”人才新政。
“在人才补贴政策上,对于新引进的博士、双一流硕士、本科毕业生,分别给予‘一揽子’奖励补贴;在人才的特殊待遇上,对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开辟了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大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鹏介绍,仅2023年一年,大同就引进含99名博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1200多名,兑现人才补贴4000多万元,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均取得了战略性突破。
“这些政策不仅为我们在大同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更消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使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事业发展。”作为大同市“筑巢引凤”引回的一名博士,侯志飞对此颇有感触。在大同生活工作一年有余,如今,侯志飞已成长为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我相信,每一个选择大同、留在大同的朋友,都会融入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归属,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侯志飞说。
暖巢留凤
构建爱才留才的“心港湾”
大同到底有多暖心?系列活动期间,一组数据道出了开门迎贤的热忱:15个工作组整体联动,全链条推进开幕式、双选会、观摩调研等各项活动;20个市直部门通力协作,全方位保障餐饮、住宿、交通、安全等各个环节;40名专员跟踪对接,全流程服务报名咨询、来往接送等每个细节;80名志愿者、讲解员密切配合,全行程介绍大同历史文化、产业布局、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
活动开幕式最后,精心准备的歌曲《一路生花》作为小惊喜,祝愿学子们前路璀璨;大同市青年人才驿站揭牌,为有意来同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临时免费住宿;“晋创谷·大同”人才发展综合服务站揭牌,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办理、创业培训等一站式人才服务,实现人才“办事不出园区”……每一项活动都力求让人才体验到“家”的温度。
“我深深感受到了大同渴求人才的诚意。从专员服务到行程安排,从整体氛围到贴心细节,无时不被大同的热情所围绕。”中国海洋大学学生王亚南的一番话,代表了所有来同学子的心声。
在筑巢引凤的同时,提供不同程度的人才服务,成为大同暖巢留凤、打造人才“栖息地”的关键举措。
让人才留在大同安家,大同各级各部门用心、用情打造舒适的“人才家园”,“马上办”是常听到的一句话,“一对一”是常见的服务方式。2023年集中为8名挂职博士解决住房、通勤等生活问题;为9名新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协调子女入学;为2名新全职博士解决配偶工作安置问题;为4名全职引进人才办理人才公寓租住;协调财政、技校等单位,为来同实习实训的2261名大学生安排住宿,并发放生活补贴、购买保险。
去年全职引进的博士生王星高兴地说:“公寓里统一配备家具、家电、网络等配套设施,非常齐全。比在外面租房子便宜多了,环境还好,住得也舒心。”他表示,“市里不仅解决了吃住行的问题,我的爱人也在大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我们一家感到十分暖心。”
同时,为了让更多外地才子感受大同的魅力、温暖,大同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擦亮“凤凰英才卡”服务品牌。新全职引进人才凭“凤凰英才卡”可享受政务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旅游休闲等六方面优惠便利,给予真金白银的政策激励,努力打造吸引、留住、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留住更多人才来同回同创新创业。
固巢育凤
培植育才储才的“厚沃土”
“大同人才周”系列活动期间,调研行程中的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向学子们展现不俗实力,发出诚挚邀请;双洽双选会上,131家单位递出橄榄枝,“不拘一格”用人才。
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内,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有序运转,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输出着高质量的产品。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淳对先进技术赞不绝口:“这里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让我看到了大同在制造业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巨大潜力。无论从引才力度还是产业发展来看,都是很好的就业选择。”
山西双雁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里,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严谨的科研氛围给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华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董向岩表示:“双雁药业在药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和成果让我对大同的医药产业充满信心,我希望能够有机会在这里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
一路走一路看,学子们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念头在心头激荡。
刘鹏介绍,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大同加大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的支持,集中打造一批科创平台、工作站,成功推进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实现“平台+人才”“项目+人才”互相促进。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各类省级以上科创平台130个。
此外,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表彰人才和省校合作示范基地,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开展不同主题的人才培训……在引才、爱才的同时,大同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充裕的滋养。
一批批优秀人才在大同的广阔天地中各展所能,描绘出人才质量转化为经济能量、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景象,满载激情和梦想的人才队伍,在推动大同高质量发展的主赛道上勇往直前,让飞驰的“大同号”人才列车加速前进。
“来大同一年多了,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引进博士吴文静颇有感触,“来同时间不算长,但我真真切切体会到,大同的人才政策、发展环境对我事业发展、自身成长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如今,向“新”而行的大同,正在以诚意引进人才、以心意留住人才、以创意挖掘人才。(张馨)
责任编辑:王彦赟